第608章 下马-《暗黑大宋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…………

    “快到了,”陶青举着望远镜说道。

    王巨送来的粮食一共分成两批,一批是润州。其实到杭州,利于船只停泊,装卸,不过那样速度就慢了。现在直接将船从长江随涨潮驶入润州,朝廷也方便将大大小小的河船立即从长江各地调集过来。然后装卸到各条河船上,利用汴水漕运运向北方各地。

    其实这是长江在缩窄,否则象唐朝那样,王巨都想将船只驶入扬州(唐朝长江口更宽,因此唐朝后期,许多海船是直接驶入到扬州,但在宋朝就不行了)。

    然而在润州有一条不大方便,非是购货。船卸了粮食,还要带货物走,不能放空船离开。那无疑加大的成本。

    这个问题不大,因为这批船会采购一些货物。去倭国或高丽换粮食回来。虽然不合规矩(指必须在市舶司处买卖),然而这是义举,官府不会为难,处处放绿灯。

    但最大的不便之处,就是润州不能停泊这么多船。

    特别这时对港口要求很挑剔,毕竟船只一年只能来回航运一次,大多数时间是停泊在港口的,所以港口必须能容纳许多船只停泊。润州显然没有这条件。那么必须卸好货过后,立即采办货物,迅速离开。让后面的船靠上。

    所以润州的船只数量不多,而且是分批到达。

    主要的大部队是在密州。

    密州的知州是苏东坡,今年春天刚到。

    但总的来说,这一年密州灾情不重,否则大苏不会义意气风发地写下那首豪迈的。

    然而从密州将粮食再调到各处,损耗不提了,官吏再伸手捞一点,可能只有一半粮食到了灾民手中。

    王安石那时还未下去。大家便商议决定,让灾民前去密州就食。

    这一来,大苏悲催了。

    那么多灾民到来。得派人维护治安,还有搭灾棚,粥棚。

    并且要将灾民打乱,否则一旦来了几十万灾民,天气渐渐热了,万一有一个疟疾的什么传染病,正好变法派对他恨之入骨,那么等着倒霉吧。

    因此王巨接到消息后,写了一封信给大苏。意思劳烦你了。

    就不知道大苏会不会给他面子,尽管他暗中替大苏将他所有债务一起偿还了。与小苏关系一直不错,不时地相互书信往来。但在这时候。戾气冲天,大伙讲的不是中国古典式的知恩图报,而是文革式的“大义灭亲”。

    与这批粮食无关,因为接下来还要做一件事。

    船队徐徐以驶向密州港,港口不是后世的青岛,而是云河入海口处的板桥镇(胶县)唐家湾,因为这里有胶州湾之隔,平时风浪较小,水面宽广,足以停泊许多船只。而且水深,那么就能让较大的海船进来,反观几个黄河入海口处就不行了,那怕是出了大海,因为泥沙淤积,稍大的船只因为吃水深便会搁浅。

    它的背后又是山东各州县,再往前去又可以利用济水五丈河,或者黄河各条支流与京城或河北路各州府沟通。

    因此赵顼接受了王巨提议后,这个港口迅速繁荣起来。不仅与高丽倭国来往,还有一些南方船只直接航行到这里,互通有无,甚至一些广州的船只也航行到这里,将岭南的货物带来,再将河北山东的货物带到岭南,专门就在国内跑。

    “看来官府有了准备。”陶青又说。

    看到他们来了,原先停泊的船只一起让到另一侧,余下半侧空荡荡的,专门留给他们停泊,又有一队衙役在维护着秩序。

    陶青又用望远镜继续看着,他看到了许多灾民。

    饿得受不了,听闻密州港有粮食,朝廷让他们前去就食,一下子无数饥肠辘辘的灾民不由官府组织,就涌向了板桥镇这里。

    这与陶青、张铨之无关,他们负责的只是将粮食卸下来,如何赈灾,则交给密州官员去处理。

    越来越近,有些偏风。

    各艘船上的水手不停地换着侧帆,以便校正风向。

    但主帆陆续放了下去,船速也变得越来越慢,临近港口处,各艘船只开始停泊。船只停泊,特别是海船在各个海港停泊,那绝对是一门技术,花了很长时间才陆续泊好。不过一百多艘大型海船,依次停泊在一起,帆杆林立,看上去极是壮观。

    陶青与张铨之也站起身,准备下船,与官府进行交接。突然一大群灾民,向他们这边跑过来。黑压压的一大片,脸上皆露出凶恶兴奋的神情……(未完待续)


    第(3/3)页